把本站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中心 企业黄页 欣悦商亭
全部信息 | 文学作品 | 写作创作 | 著名作家 | 外国文学 | 艺术精品 | 演艺技艺 | 艺术明星 | 艺术院校 | 科技博览 | 发明专利 | 名著推介 | 人生常识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 >> 科技专家
志向高远的王永志立志使中国火箭越射越高远 我要留言/查看评论
作      者:本网记者
作者电话:0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东单256号暂无
作者QQ:未填
作者Email:未填
联系地址: 
  
信息编号:10830 所属类别:科技专家
所属区域:北京 人气指数:
发布日期:2010-2-17 来源之IP:121.24.247.22 [ 查询 ]
请联系:暂无,暂无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信息内容:

            志向高远的王永志立志使中国火箭越射越高远

  王永志,男,中共党员,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高中就读于东北实验学校(现辽宁省实验中学)。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至1961年留学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1957年服从祖国的安排改学火箭与导弹设计专业。1987年成为“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工作。
  王永志1961年回国以来一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先后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曾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第二代液体战略火箭总设计师、固体战略火箭和地地战术火箭总设计师和研制总指挥,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等型号总指挥,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火箭系列总设计师,1992年11月至今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王永志是航天技术专家,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40多年来在中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贡献主要有: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他作为重要的技术骨干,参加了中国第一代战略火箭的研制工作,在中近程、中程和洲际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为增大射程,提高实用性能,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他是第二代战略火箭研制的主要技术带头人,为中国实现火箭技术更新换代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著名的火箭技术专家,2004年1月被评为“2003年度公众关注的10位中国科技人物”,
  20世纪80年代,他主持完成了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火箭研制任务。研制时间仅为18个月,首次发射取得成功,使中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实现了巨大突破。
  1992年以来,他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呕心沥血,为2003年10月16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7年起,他作为“863”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蓝图。1992年1月,他被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组组长,主持拟制了该工程七大系统的技术途径和主要技术方案。1992年8、9月,他代表论证组先后向中央汇报了工程主要技术方案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均被肯定。工程立项后,他即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主持了工程方案设计、初样研制、试(正)样研制和无人飞行试验,以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技术工作,在总体技术方案制定、提出对各系统技术要求、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处理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他是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既能充分发扬技术民主,又较好地把握了大局,将一大批热爱祖国、技术过硬的科技人才团结在一起,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了一支优秀的航天科技群体。他是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王永志院士热爱祖国,将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老一辈专家的悉心培养下,成长为国际知名的航天技术专家。40多年来,始终奋斗在研制试验的第一线,树立了较高的威信,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天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0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以其权威性和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
      他的故事:
      1.上高中时坚定了“搞飞机”的志向:
  “我的家在农村,当时家里很穷,兄弟姐妹6人,我在家里排行老四,能有上小学的机会那已经是很难得了。因此我上学时比较努力,教我的老师也比较喜欢我。当时学校离家8里路,有时下雨回家很难,我的老师刘汉甲就让我住在他家。1945年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不办了,我回家干农活。后来八路军在昌图县创办昌北中学,免费招收家境贫寒的子弟入学。刘老师赶快通知我,要我报考中学,他还找到我大哥,告诉他:你可别把这孩子耽误了,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这样我才上了中学。如果没这步,我后头的就都没有了,我会是农民。所以这一步对我影响很大。”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初中3年,王永志只让家里每天为他准备一把高粱米当午饭。谁能想到,就是这一把高粱米午饭,竟为中国航天界养育了一位赫赫功臣。 
  上中学,住校了,学习环境也变好了。初中的三年,所有的考试王永志都是第一名。最终他以出色的成绩被免考保送到辽宁省城高中———沈阳东北实验中学。 
  刘汉甲已经92岁了,王永志与这位恩师至今保持着联系。刘汉甲90寿辰的时候,王永志没有忘记及时给他发贺电:“春秋九十,学子数千。今日大寿,谨致祝贺。老师教诲,时刻不忘。衣食相加,力量源泉。箭射天狼,星耀银河。飞天梦成,以报恩师。”“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时,老人家给王永志打电话表示祝贺。 
  也许是因为出生农家,王永志中学时最喜欢的课程是生物课,生物老师引人入胜的讲解和近于神奇的实验,以及摩根的遗传理论、米丘林的学说等等,都使年轻的王永志如痴如醉,梦也逐渐变得真切起来;长大后要当生物学家,改良物种,创造新物种。他幻想着有一天,麦子、水稻能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玉米梢上能长出高粱。 
  朝鲜战争爆发后,王永志所在的学校被迫北迁。“我上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的飞机经常侵犯我国东北领空。频繁的空袭警报使我们无法正常上课,学校也准备搬迁,学习的美梦一下子被打破了。那时候我就深深体会到:没有强大的国防,什么也干不成。不久,我国也有了喷气式飞机,警报一响,沈阳机场就有飞机起飞迎敌,朝鲜战场上也捷报频传,打落了美国王牌飞行员。我一下感到国家的安全有保障了,就很羡慕这些现代化的武器,所以就坚定了搞飞机的信念。” 
      2. 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交情
     1961年在莫斯科航空学院,他以优秀的《洲际导弹设计》论文在苏联毕业并被评为工程师职称后,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国,一直从事航天工作。 
  1964年6月,王永志第一次走进戈壁滩,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任务。当时计算火箭的推力时,那时7、8月份,天气很炎热。火箭发射时推进剂温度高,密度就要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要随之变化。 
  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办法时,一个高个子年轻中尉站起来说:”经过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卸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就会命中目标。”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年轻的新面孔上。在场的专家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人不客气地说:”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你还要往外卸?”于是再也没有人理睬他的建议。这个年轻人就是王永志,他并不就此甘心,他想起了坐镇酒泉发射场的技术总指挥、大科学家钱学森,于是在临射前,他鼓起勇气走进了钱学森的住房。当时,钱学森还不太熟悉这个”小字辈”,可听完了王永志的意见,钱学森眼睛一亮,高兴地喊道:”马上把火箭的总设计师请来。”钱学森指着王永志对总设计师说:”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果然,火箭卸出一些推进剂后射程变远了,连打3发导弹,发发命中目标。从此,钱学森记住了王永志。
      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导弹的时候,钱学森建议:第二代战略导弹让第二代人挂帅,让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几十年后,总装备部领导看望钱学森,钱学森还提起这件事说:”我推荐王永志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没错,此人年轻时就露出头角,他大胆逆向思维,和别人不一样。” 
  他负责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与几位年轻的火箭技术专家一起,在推进剂、二级火箭发动机,制导控制系统诸方面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并及时组织付诸实施,满足了型号发展的需要。 
  他在蒙冤受屈的逆境中奋争,搜集、翻译、整理了长达47万字的《同步通信卫星发射》一书,受到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认为该书内容新颖翔实,理论体系严密完整,阐述明确清晰,可操作性强,对卫星通信工程极有参考借鉴价值,可谓是雪中送炭。  
  他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第5任院长,为成功研制我们第一枚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并首次发射试验搭载国外用户卫星获得圆满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长二捆”的研制过程中,他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和以往的经验,在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同下,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3-4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创造了中国航天乃至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长二捆”火箭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具有了发射重型卫星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同世界各国航天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他作为”捆绑”技术总体方案和技术途径的主要提出者和倡导者,第一次在我国应用了捆绑技术,并组织、协调、解决了一系列捆绑技术理论问题(涉及到空气动力学、火箭动力学、捆绑技术、纵向耦合振动分析、火箭级间分离结构等诸多因素),攻克了由此而引出的一系列技术难关(这些当时只有美、苏、法等少数国家掌握又不让出口的技术),确保了”长二捆”技术设计上高可靠和高质量。 
  他作为我国某型号系列战术导弹武器的第一代总设计师,为该武器的成功设计、研制和发展,完善使用的安全性、维修性、保障性,提高我军的战斗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主持了6种航天型号的首次发射,无一败绩。 
  王永志是一个技术上既严谨务实,又勇于开拓创新的带头人,40多年来,他为中国航天拼搏奋斗、呕心沥血、成就卓著。现在,他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正在神舟号飞船连续4次成功飞行试验的基础上,为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而继续努力拼搏着。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上天。不久后的一天,钱学森88岁寿辰,王永志悄悄来到钱老家。“我有过许多老师,惟有钱学森老师指导我一生。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钱老不仅提议我当总设计师,还专门写信给我,交代应注意的问题,使我深受感动。这一天恰逢他88岁寿辰,我说什么也要向他报告一下,他所关心的载人航天工程的进展,所以在他生日这天,我去他家,但是我没上楼,让他的秘书转送给他一封贺卡和一个‘神舟’号飞船的模型。” 
      让王永志终生难忘的是,后来有一次,他走进钱老家门,钱老夫人蒋英告诉他:“别人送来的生日贺礼,他都挪到一边,只把你送的东西端端正正放在床对面的书架上,老是盯着看。”这东西就是王永志送的那尊“神舟”号飞船模型。这个模型被钱学森摆在书架上珍藏起来。过了4年,他终于看到中国人实现了自己的飞天之梦。 
      2003年10月16日早6时23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太空勇士”杨利伟走出舱门向祖国人民挥手致意……这一瞬间,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沸腾了!祖国各地沸腾了!当“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后,王永志当即打电话向恩师钱学森汇报:“你给我的任务完成了!”钱学森在电话里连声说:“好呀,好呀!我高兴啊!”是啊,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怎能不让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为之兴奋呢! 
      2004年2月20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王永志,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实现千年飞天梦想第一人”的王永志院士,以他40多年来在我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3. 王永志与夫人伉俪情深,夫唱妇随事业红红火火:
  1952年王永志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在清华大学学习一年后,他被选送到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在北外留学预备班时,王永志认识了同班同学、上海姑娘王丹阳。 
  到莫斯科后,王永志和王丹阳一个在航空学院,一个在石油地质学院,最终由同学情变成了夫妻情。1961年,王永志准备回国之际,莫斯科航空学院副院长克里莫夫劝他留下来继续攻读研究生,这是该校破例让第一位保密专业外籍学生留校。但王永志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其原因不仅仅是克里莫夫先生所说的,“想念年轻漂亮的妻子”,更是因为此时的王永志迫不及待地想回国一展身手。 
  两人回国后,两地分居了12年。为了支持丈夫,王丹阳承担了几乎全部家务和两个女儿的抚养;调回北京后,她又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运载火箭研究院改行搞科技信息研究。她凭着一股钻劲,掌握了俄、英、法、日等语言,成为我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批研究员。问她一个留学生为什么轻易就改行了呢?她说:“他比我行,为了他,我甘心牺牲自己。”然而,王永志也总是谦虚地说:“她比我当研究员时间早。别人说我科技前沿信息知道得多,其实全得益于身边有个‘情报员’。”这话不假,不管他搞什么新型号,妻子都能及时提供有关资料。 
  王永志自认为自己是一个铁杆球迷,只是因为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了,有时只得“爱而释手”。尽管他19岁离开东北,但他的心中难了故里情怀。就是在看足球赛时,如果辽宁队和其他队比赛,那他一定是坚决地站在辽宁队这一边。“‘神舟五号’发射前,有的记者发现我在观看女足世界杯比赛,感到很吃惊。他们问我,你对飞船放心吗?是真没问题,还是有问题没有发现?我告诉他们,这次我是放心的,不出问题是符合规律的。” 
  提起当年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他至今还津津乐道:“我也喜欢看女排比赛,看她们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很解气。”他不止一次地说:“我们中国人这么多,为什么就不能强大起来?如果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锲而不舍地追求、奋斗,那力量该有多大?何愁中华民族不再度辉煌于世?”“如果有机会让您再做一次选择,您还会选择‘航天’吗?”面对记者的问题王永志的回答再一次让人领略到了中国航天科学家的风采。“再选择一次人生,当然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但如果我还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多作一些贡献,多工作几十年,那是我最大的希望。”
信息图片:
信息视频:
请点击此处欣赏视频:航 天 之 歌
若要停播视频,请右击鼠标,点去“播放”前的“v”即可
对本条信息点评:[非常喜欢] () [颇有教益] () [值得传告] () [感言或指错(见下面“留言评论”)] ()
留言评论:

. 友 情 链 接 ●   流 行 网 站 .

关于我们 | 服务协议 | 免责声明 | 意见建议 | 留言反馈|
Copyright © 2005-2008 www.dangdai.org   ★京ICP备08007071号 冀ICP备09018827号   ★本网站邮箱:dangdai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