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本站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中心 企业黄页 欣悦商亭
全部信息 | 文学作品 | 写作创作 | 著名作家 | 外国文学 | 艺术精品 | 演艺技艺 | 艺术明星 | 艺术院校 | 科技博览 | 发明专利 | 名著推介 | 人生常识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著名作家
贾平凹的文学天赋与创作成就真的不平凡 更不凹陷 我要留言/查看评论
   人气指数: 发布日期:2010-4-9 来源之IP:120.9.150.171 [ 查询 ]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信息内容:

            贾平凹的文学天赋与创作成就真的不平凡 更不凹陷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出生,双鱼座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国际上获得的大奖主要有,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浮躁》1987)、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废都》1997)、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2003)等;国内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1978)、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1984)、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爱的踪迹》1989)、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以及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秦腔》2006)、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秦腔》2008)等。
  贾平凹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例如《秦腔》
  他写的是农村的现实生活。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现在中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原来说的是我们是农业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农民离不开土地。现在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却剥离开了。农民离开了土地,有些是主动离开的,有些是被迫离开了,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我的老家棣花村,没有矿藏,没有工业,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了它的潜力后,粮食产量不再提高,而化肥、农药、种子以及各种各样的税费迅速上涨,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压力的泻洪池。旧的东西稀哩哗啦地没了,像泼出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地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在哪里都是难活。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秦腔》授奖辞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这声喂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先生发表获奖感言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能授予我,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当获奖的消息传来,我说了四个字:天空晴朗!那天的天气真的很好,心情也好,给屋子里的佛像烧了香,给父母遗像前烧了香,我就去街上吃了一顿羊肉泡馍。
  在我的写作中,《秦腔》是我最想写的一部书,也是我最费心血的一部书。当年动笔写这本书时,我不知道要写的这本书将会是什么命运,但我在家乡的山上和在我父亲的坟头发誓,我要以此书为故乡的过去而立一块纪念的碑子。现在,《秦腔》受到肯定,我为我欣慰,也为故乡欣慰。感谢文学之神的光顾!感谢评委会的厚爱!
  获奖在创作之路上是过河遇到了桥,是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有幸生在中国,有幸中国巨大的变革,现实给我提供了文字的想像,作为一个作家,我会更加努力,将根植于大地上敏感而忧患的心生出翅膀飞翔,能够再写出满意的作品。
      创作经历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1992年创刊《美文》。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等职。 是《美文》大散文月刊的主编。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商州》 《浮躁》 《妊娠》《逛山》《油月亮》 《美穴地》《废都》 《白夜》 《土门》 《高老庄》 《州河》《黑氏》《怀念狼》 《病相报告》《秦腔》 《高兴》《情劫》
  《秦腔》中短篇小说集
  《兵娃》 《姐妹本纪》 《早晨的歌》 《山地笔记》 《野火集》 《腊月·正月》 《小月前本》 《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 贾平凹卷》 《天狗》 《丑石》 《祭父》 《好读书》 《静虚村记》 《故里》 《商州散记》 《晚唱》 《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 《贾平凹自选集》 
  散文集
  《月迹》 《爱的踪迹》 《心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坐佛》 《朋友》《我的小桃树》
  其他: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诗集:《空白》,《平凹文论集》 
  评论:《学活着》 《造一座房子住梦》 《平凹与三毛》
      奖励荣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废都》1997年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
  《秦腔》于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年度杰出作家;
  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年度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
      家庭生活
  埋藏汉陶幽室中的贾平凹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现为西安市文联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作品特征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贾平凹在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高老庄》后记里,夫子自道地说:我是失却了一部分我最初的读者,他们的离去令我难过而又高兴。”这是实话,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老贾又说,“我得改造我的读者,征服他们而吸引他们。”这也许仍将是事实,然对于我而言,我却更愿相信:强弩之末的贾平凹已无法通过征服来吸引我了,虽然我仍将是他的读者。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看一位曾被认为是最具有天赋、最有特色的大作家如何一步步地走火入魔——这也许是一桩如同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般的残忍快事。 
  “子路决定了回高老庄,高老庄北五里的稷甲岭发生了崖崩”。将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一次自然界的突变整合到一起,这便是《高老庄》开篇第一句,读起来还真有点横空出世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想起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什么的。高老庄这个古怪的村庄是省城大学教授高子路的故乡,他此次携再婚之妻西夏回故乡的目的是为父亲做三周年的祭奠。在高老庄,他们将与子路那个离婚未离家的前妻菊娃、地板厂厂长王文龙、残疾却有异赋的儿子石头,以及子路小时的同学蔡老黑、苏红和无数令西夏遐想的碑文相遇。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神神鬼鬼、饮食男女,最后归结为一场变迁时代里的乡村混战。看上去倒也煞是热闹,但前松后紧的结构,游离不明的暗示与隐喻,人物性格上的矫揉造作,过分纠缠于一些下作举动的津津乐道,都使得这些热闹在很大程度上只让人感到了沉闷和压抑。 
  作为象征意义上的高老庄,是子路生长于斯的故乡,那里的人据说都是最纯正的汉人,却长得十分矮小粗鄙,一代不如一代。因而子路为了“更换人种”,为了一种迥然的生活,早年有幸离开了高老庄,并成为堂堂大学教授;但当他多年后再次回到这一偏远的小镇时,旧的文化、旧的环境和旧的人群却使他一下子又倒退到了从前,恢复了种种毛病,如保守、自私、下作、窝里斗、虚伪等等。从这一层面上讲,老高庄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旧的文化的衰败的人种和退化”(贾平凹语)。这样的立意自然有着与作者水平相当的深刻反思意识。然而反映到小说的具体撰写中,我们却更多地看到了混沌、絮乱、矫情和牵强附会。比如小说中曾多次出现的飞碟、神秘的白云湫、未卜先知的残疾儿石头、一块据说是死者馈赠的发卡,作者显然想赋予他们和它们某种象征和寓言,但缠七杂八的琐事描述和牵强的象征本身都是如此力不从心,犹如一个竭力想加快速度却不慎走火入魔的练功者,他的胡言乱语不但让我们领悟不到真正的练功心法,反而会导致我们和他一起走火入魔。(同时,这些魔幻主义色彩的物什,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了《废都》中那头哲学家般的画蛇添足的牛——败笔是也!) 而小说结尾处,当城里人西夏毅然要留在高老庄,而乡下人子路只得独自回城时,我只读出了两个苍蝇般的文字:矫情! 
  无可否认,贾平凹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高老庄》的语言依然让人读起来有行云流水之势,保持了他惯有风格。但令人伤怀者仍是平凹在《后记》和他与孙见喜的谈话中多次表示,“我的努力是要走出这人工的编排,即使是聪明绝顶的作家,他笔下的故事无论多么美妙,也不及上天安排的真实人间那么大和谐大有序,这是历史的大壮大美。我总想偷偷接近这个境界。”追求自然是对的,可就《高老庄》来看,贾平凹依然徘徊于《废都》、《白夜》和《土门》等作品的阴影中,他还远没有跳出走火入魔的太虚幻境 ,用孙见喜和他开玩笑的一句陕西话来说,那是“前头死顽缠,后边鬼吹火。”
  书法作品
      贾平凹爆得书法大名:当今书坛之怪现状。作家学者中不乏书法高手,如鲁迅、沈从文、乔大壮、台静农、吴小如、顾廷龙等,那个才、学、识都是一流的,在书法功力上都有着童子功(发蒙就手握毛笔),为何国人知之甚少?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作家学者将精力放在了做学问上,在书法上名利心很淡。贾平凹与这些前辈的不同之处,就是其名利心过重。有了文学上的名声,还要书法、绘画上的名声,要书法、绘画上的名声主要是利益驱动。贾平凹曾得意地对走走说:“其实我写字画画挣的钱比稿费多。”现今贾平凹的字已是一幅四尺整张2万元了。有人卖字,就有附庸风雅的商人、大款买字,在现今这个经济社会,是正常的。但是,是什么使贾平凹爆得书法大名,将错字满篇的作品“豆腐卖成了天鹅肉的价钱”,这就不正常了。利用国人的崇名心理以达到个人的利益目的进行媒体炒作,这就是贾平凹在书法上爆得大名的真正原因。在炒作过程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书坛的浮躁风气与艺术批评的怪现状,这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在七、八年以前,评价贾平凹书法的人绝大多数是和其有交往的、不喑书法三昧的作家、诗人、记者,如雷抒雁、孙见喜、胡耀辉等,这些人跑龙套、摇旗子、抬轿子的文章,使世人知道了贾平凹还会写毛笔字。贾平凹依靠在文学上享有的大名,写的字慢慢有了市场。就如“第一任贾办主任”何丹萌在《贾平凹透视》一书中所说:“就包括他(贾平凹)的毛笔字,如果不是因为文学作品使他出了名,谁也不花钱去买他那字的。” 又说:“但严格意义上讲,还属于名人字,人们买字,主要是买他的名气。其次才是书法。”随着大、小报刊吹捧文章的增多,贾平凹的字价随之上涨。但在这一时期,书法界对贾平凹字的评价几近于失语状态。近年来,贾平凹约一些书画界的名家、大名家为自己的书画撰写评论文章,其目的是要将自己的“名人字”提升为“高品位的书法”,将自己由一个书法爱好者提升为“高品位的书法家”。所以,书画界的一些名家也加入到评论贾平凹书画的队伍中来了,这些人所作的评论文章多为丧失学术立场、混淆视听的溢美之词。如果说那些不懂书法的作家、诗人、记者是“目盲”,那么这些书画名家对贾平凹毫无根基、错字频出的书法以及毫无根基的绘画倍加褒扬,真可谓是“心盲”了。
      其原因何在?原因是:互相抬轿、投桃报李。比如陈传席,贾平凹在2003年给陈传席的一本薄书(不到300个页码)《悔晚斋臆语》写了一篇评论,倍加赞扬:“这是一本真正称得上才子的书。它得意,元气淋漓,爆发有力,控制得当,在平常里悟出的是常人悟不到的东西,又能有常人不可有的说法。可谓: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不禁感慨: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鲸鱼,鲸鱼在海中游着,我们仅看到的是鲸鱼的背鳍,而正因为海洋中有着鲸身,这背鳍才为此而与众不同。”后来在中华书局出《悔晚斋臆语》增补修订版时,陈传席将贾平凹这篇吹喇叭的文章作为《后记》。2004年,贾平凹给陈传席寄画约稿,陈传席就写了一篇《一超直入如来境》,刊登在《中国艺术报·画苑·中国书画家》专刊上。文中说:“贾平凹的书法浑厚逋峭,一派西北气象,比当代很多著名书法家好得多。”“贾平凹的画生拙、古淡、高逸,而且浑厚、朴实、大气,金冬心之后,画界无此格也。今之画人,无此天才也。”连贾平凹看了都说:“说得太高了,我有些浑身出汗了。”陈的言论,引起了一场“贾平凹是不是画界天才”的争议风波,在网上引得网民们“板砖”纷纷。
      再如朱以撒,其散文常在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刊登,贾平凹2004年约朱以撒撰写评论文章,朱以撒写了一篇《大精神与小技巧》刊登在当年的《福建艺术》上,文中曰:“真是无技者无畏,大精神驾驭了小技巧。”然后,贾平凹送其一幅字,内容为:“大道撒缰”。再如杨吉平在《感觉贾平凹书画》一文中,竟然劝贾平凹万勿临帖,放弃基本功训练,免得像其他书法家那样因临帖、练基本功出现创作障碍。王为国在《稳健平实厚重洒脱——贾平凹的书法艺术》一文中说:“20世纪,中国出现了几位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的双重身份的艺术家,一是伟大的作家鲁迅,第二位是著名作家周而复,再就是当今的著名的作家贾平凹。”那么,我只问一句:“郭沫若在哪里?”更为离奇的是,2007年12月12日,《贾平凹书画展》暨《贾平凹书画》首发式在西安举行,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国勇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中华5000年出了两个艺术奇才,一个是苏东坡,另外一个就是贾平凹。贾平凹的作品无论是从品味还是高度上,都和苏轼站在了一个对等的位置。”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在场多名嘉宾的哄笑。身为副教授的陈国勇,胡乱吹捧到了没有边际、信口雌黄的程度,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教授、书画名家视书坛、画坛为名利场,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胡乱折腾,折腾得乌烟瘴气,折腾得天昏地暗,真不知折腾到何日方止。
  贾平凹将评论其书画的文章结集出了两本评论集,一本是由与其交情甚深的马河声主编的《贾平凹书画艺术论》,一本是由与其交情甚深的木南主编的《贾平凹书画》。这两本评论集中绝大多数文章极尽吹捧之能事,只有几篇文章勉强守住了学术底线,如朱以撒的《如是我观》、张渝的《人到中年:走向颓废与寻找天真》,虽然也多有牵强附会的溢美之词,但还是指出了贾平凹在书画技法上致命的欠缺。朱以撒总算清醒了,在2007年写了一篇《贾先生》,这是他写贾平凹的第三篇文章,文中说:“一个人没有什么基本功却如此大胆,的确让人惊奇。象书法线条,在一根线里要写出神韵、气象, 贾做不到,就靠蛮力了。” “贾领悟不了细腻之妙,他挥毫致命的就是笔提不起来,无法做到提按交替,轻重相生,粗细相激。就像面条都是粗的,没有细的。这一个不能改善,他的用笔就永远套在这么一个死结上。有的人却说,啊,多么厚重苍劲。” “一年又一年,贾平凹除了写书,又画了许多画,写了许多字,既送人又卖钱。量是大大增长了,质还是停留在老地方。”当然,这篇文章没有收入评论集。张渝曾在《文学自由谈》撰文指出贾平凹的绘画在众人的吹捧之下,是“皇帝的新衣”,胡乱涂抹也绝非大气。倘若为了一己“畅美”而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涂鸦固无不可,但要印成集子行销于市则未免有些欺世。文中有言曰:“读先生的画,耳边似乎总能听到那个小男孩的声音:看呵,皇帝他什么也没穿!”当然,这篇文章也没有收入评论集。过了两年,也就是2001年,张渝转了个身,撰文《人到中年:走向颓废与寻找天真》,欣赏起贾平凹绘画的颓废之美来了。
  以书法水平而言,不要说贾平凹够不上大家、名家,就连一个普通的书法家也不够格,充其量是个书法爱好者,就这还得好好临帖、不写错别字。白居易老先生有句诗曰:“名为公器无多取”。如若多取、取大名,还名不副实,利是得了,财是发了,但只能落个“名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下场。君不见互联网上网民们发的帖子铺天盖地,说贾平凹的书法是“垃圾”、“臭狗屎”,“板砖”乱飞、骂声不绝于耳,连同陈传席、孙见喜、杨吉平等人也一起跟着挨骂。媒体能将一个名不副实的人捧上天,也能将这个人摔下深沟,前段时期的“文怀沙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媒体是大众的媒体,不是某一个人的媒体、也不是某一群人的媒体。
      瞄向诺贝尔奖
  贾平凹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的一段时间内,社会舆论曾传言贾平凹可能要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官方的媒体对此并没有作过任何报导。舆论的出现当然是空穴来风,那就是贾氏当时已经是世界级很有影响的大作家了,他的作品已经走出了国门,打入了世界,首部长篇小说《浮躁》获美浮飞马文学奖,而他的散文、小说在国内获的奖更是不可胜数。他出版的一本本的书总热销,读者不计其数。但是到了1993年《废都》出版后,情况似乎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对这部书褒贬不一,官方又发出禁令,所以不但贾平凹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处境极为艰难困苦,社会上有关他获诺贝尔文学大奖的消息也渐渐沉寂下来了,终于湮没在日益狂躁不已的商潮中。这时候,大陆和海外又传出了李敖与莫言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但终于还是没有获得,倒是一直没有任何声息的居在法国的高行健于上世纪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不管世界多么繁复和精彩,不管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哪个国家的哪个作家,贾平凹还是贾平凹,贾平凹依然是以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推出一部长篇,自从《浮躁》后,到现在贾平凹已经出版了《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而且几乎每部作品都是畅销和热卖,这还不算他出版的其他的散文集。
  现在,随着《废都》阴影的渐渐消散和读者要求重读这部书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贾氏众多长篇的走俏,社会上又出现了贾氏将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议论。这也难怪,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棵长青树,贾氏著作等身,翻译到外的作品不少于二十多个文本。而国内出版社为了与他签订出版合同更是派精兵强将谈判。有些杂志社对他是重金约稿。而贾氏自创的贾氏书法与绘画的价值也超出了一般美术书法名家的作品,据说北京的某位高官也托人索要贾氏的墨宝。
  那么,贾平凹能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我们姑且先不要作结论,先让我们把贾平凹的作品与世界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作品作一对照,然后再作结论不迟。
  对时代、社会、人生普遍生存状况的非凡的洞察力是贾平凹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一个共同特征。仔细阅读瑞典皇家文学院颁奖时的授奖词,你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洞察力“这个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
  1946年,瑞典皇家文学院给获奖的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授词是: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并为崇高的人道主义和高尚的风格提供了范例。
  1993年给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授奖词称: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
  2000年给高行健的授奖词是: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2001年给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的授奖词是:将深具洞察力和叙述和不受世俗侵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其实所谓的洞察力,也就是发现,是对题材的开掘,是对一个被遮蔽的世界和历史的真实的展现,这既是内容方面的,也是艺术方面的。正是由于作家们的辛勤开掘,才是我们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才使丑恶与病态,罪恶与血腥,残暴与无耻,真正显出了原形。也才使美好与善良,正义与民主,怜悯与宽容得以畅行。而这些获奖作家的作品无一例外地因为作家非凡的透视人生社会的独到眼光而引人注目,作品所展现的世界既是赏心悦目的,也是惊心动魄的。
信息图片:
信息视频:
请点击此处欣赏视频:航天之歌
若要停播视频,请右击鼠标,点去“播放”前的“v”即可
对本条信息点评:[非常喜欢] () [颇有教益] () [值得传告] () [感言或指错(见下面“留言评论”)] ()
留言评论:

. 友 情 链 接 ●   流 行 网 站 .

关于我们 | 服务协议 | 免责声明 | 意见建议 | 留言反馈|
Copyright © 2005-2008 www.dangdai.org   ★京ICP备08007071号   ★本网站邮箱:dangdai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