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本站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中心 企业黄页 欣悦商亭
全部信息 | 文学作品 | 写作创作 | 著名作家 | 外国文学 | 艺术精品 | 演艺技艺 | 艺术明星 | 艺术院校 | 科技博览 | 发明专利 | 名著推介 | 人生常识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 >> 名人档案 / 政治
文革中幸运升迁的陈锡联稳步巧妙地走向政治和人生终点 我要留言/查看评论
   人气指数: 发布日期:2011-1-24 来源之IP:120.9.144.152 [ 查询 ]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信息内容:

            文革中幸运升迁的陈锡联稳步巧妙地走向政治和人生终点

  陈锡联,1915年1月4日生与湖北黄安(今红安)高桥陡山彭家村,原名陈锡廉,字廉甫、又说普庆,汉族。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四方面军先后任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副师长、师政治委员、师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开辟川陕苏区的斗争,参加了长征。他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指战员们誉为“小钢炮”,李先念同志赞誉他“打仗数第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1937年10月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129师抗日的首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后率部参加神头岭、响堂铺等战役战斗。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下颌被子弹贯穿昏迷苏醒后,仍坚持指挥,直至战斗胜利。1938年4月起任第129师385旅副旅长、旅长,率部粉碎了日军晋中地区“六路围攻”,进行了邯长、白晋、武沙等战役。在百团大战中,率部扼守狮垴山,冒着敌机轰炸和毒气袭击,与敌血战数日,截断了正太铁路日军交通。后率部参加邢沙永战役和平汉路破袭战役,取得了辉煌战果。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他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积极对敌作战,扩大人民武装,坚持太行根据地的斗争。1942年5月,5万余名日伪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他在内外线灵活指挥作战,毙伤敌千余名,给进犯之敌以沉重打击。1943年3月任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指挥了蟠武战役。1943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在抗日战争期间,陈锡联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3兵团司令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院长,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9年6月10日病逝于北京。 

  一、生平年表
  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30团政治处通讯班班长、团通讯连指导员。 
  1933年任红30军88师263团营教导员、团政委。 
  1934年任红4军11师副师长、师政委,并参加了长征。 
  1935年后,历任红4军10师政委、师长,红4军11师政委,红4军10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任八路军第129师769团长。副旅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太行纵队司令员。同年10月19日,在他的率领下,指挥769团袭击了山西代县日军阳明堡机场,炸毁日军24架作战飞机,歼敌160余人。阳明堡机场作战的胜利,有力地支持了忻口战役,是继平型关大捷后,我军取得的又一重大军事胜利。陈锡联也参加了百团大战。 
  1938年4月任385旅副旅长。6月任旅长。 
  1943年3月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8月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6月任129师太行纵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1948年5月任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 
  1949年2月任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副书记,兼川东军区司令员。 
  1949年10月兼西南局委员。 
  陈锡联参加过度战役:上党战役、邯郸战役、鲁西南战役、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成都战役等。 
  新中国建设时期
  1949年12月兼重庆市第一书记(至1950年9月)、市长(至1951年1月)。川东军区司令员。
  1950年1-9月兼重庆市政协主席。 
  1950年6月-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0年4月任解放军炮兵司令员、临时党委书记、党委书记。 
  1954年11月兼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 
  1955年-1957年在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7年兼任解放军炮兵学院院长。 
  1959年10月-1973年12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二书记、第三书记、第一书记。 
  1960年10月-1967年8月任东北局书记处书记。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8年5月-1973年12月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 
  1970年3月-1971年1月任辽宁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1年1月-1973年12月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 
  1969年4月-1975年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73年12月-1980年1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 
  1975年1月-1980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75年2月-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大代表,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十一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0年免),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改革开放时期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陈锡联是中共七大至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中共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99年6月10日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二、历史点击
      1. 血与火中培养的军人气质
  大革命时期,他是家乡“首任”儿童团长。参加了游击队,是游击队员中年龄最小的。改编为红军后,他第一个被提拔当了班长,又第一批加入了共产党。他曾经说过,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一个很大的遗憾是没有担任过“排长”。因为作战勇敢、 且打仗聪明,领导很早就发现并着意培养这棵“苗子”,从班长直接提拔为连指导员,接着又升为营政委、团政委。有人认为陈锡联进步太快,找领导提意见。领导 说:昨天晚上,陈锡联带着三个通讯队去攻打敌人一个前哨连。这个前哨连驻守在山上,下面是班、排,最上面才是连部。按常规的打法,应当是从下往上攻,这样 打下来算胜利,打不下来就撤回来。但陈锡联不这样干。他带着人深更半夜悄悄地攀上山顶,先干掉敌人的连部,然后从山上往下打,也就是从敌人的屁股后面打, 很快就消灭了无头的敌人的班、排。战斗结束天还没亮。陈锡联所部没有伤亡一人,却活捉了一百多个敌人。这样漂亮的打法,你能想得出来?“小钢炮”(陈锡联 的绰号)就是有一套,这样的干部就是要培养提拔。后来不久,陈锡联担任了师政委、师长,成为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师级指挥员。 
  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锡联任129师769团团长,他率部打响了129师抗战第一枪,首战即奇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 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开创了我军步兵打飞机的先例。一位英国记者称这是“神奇的战斗”。这一战例已作为我军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优秀范例载入军史,至 今仍为人们所研究、学习。 
  解放之初,陈锡联作为第三兵团司令员出任新中国第一任重庆市长,尽管只干了十个月,但他在向政务院汇报工作时,令听取汇报的民主人 士惊叹不已,史良说:真没想到你这个领兵打仗的,管城市管得也这样好。他是我军第一任炮兵司令员;1955年授衔时,年仅40岁的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构成了陈锡联的传奇人生。 
  1939年11月,新华日报(华北版)特派记者采访时任385旅旅长的陈锡联,面对这位仍有些稚气但已是赫赫有名的八路军抗战名 将,记者由衷地感叹:“钢铁往往代表着健壮而坚定。二十五岁的陈锡联将军不只有着一付膂力过人的体格,而且有着一颗惊人的坚定果决的心。在战场上,一任战 争的波涛掀天覆地地滚来,他岩石般的雄姿,屹然不动……一个钢铁的人!” 
  时势造英雄。陈锡联上将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放牛娃,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和国的一代名将。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陈锡联率领3纵队(附9纵队一个旅)受领攻克宿县的任务。他亲率各级指挥员抵近前沿勘察,作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坚战法,经一夜激战,全歼守敌12000余人。后来一些军史专家称赞,这一仗在淮海战役中是画龙点睛之笔。陈锡联刻苦学习是有名的。他在紧张的战斗生活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利用一切机会向领导和同志们请教,用石子、瓦块、小木棍在地上习字。他总把笔记本装在身上,随时记下学习心得、作战经验和国内外大事。 
  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到部队采访陈锡联,时常看到他在紧张的战斗间隙凝神地伏在桌前,读书学习。记者感慨地写道:”八路军是一所伟大而实际的大学。这里,理论的花朵真正从实际的土壤里培植出来。多少埋藏在地下的天才,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光荣滋发。陈锡联将军便是其中一个。”陈锡联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掌握革命战争的规律。每次战役战斗前,他都尽一切可能,亲自勘察地形,了解敌情,与一级指挥员研究作战部署甚至战术动作。战斗之后,他及时写出作战报告,分析战术得失;只要条件许可,他都要带领各级指挥员重返战场,将作战经过进行复盘,从中研究改进战术。打胜仗多的部队,容易产生经验主义,在新的环境、对象条件下搬用过去成功的战法,付出本来可以避免的代价。陈锡联及时抓住类似教训组织指挥员进行分析,启发大家注意掌握不同敌人的不同特点,同一敌人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特点,从而使他所指挥的部队形成了打一仗进一步的好作风,干部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攻必克、守必固的拳头部队。在解放战争中,他以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为指导,创造和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他的作战实践,为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贡献。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陈锡联胸怀宽广,不仅能打仗,还特别能团结人。作为一代功勋卓著的战将,陈锡联同志从不居功自傲,视名利如淡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刘伯承、徐向前称他为四方面军最优秀的干部。但他却从来不愿宣扬自己,前几年,不少单位请他写回忆文章,介绍个人的历史功绩,都被他婉言谢绝。 
  1982年4月,二儿子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当儿子生前所在部队领导来看望他时,他忍住悲痛反过来安慰部队同志说:”你们不要太难过,战争年代有牺牲,和平年代也会有牺牲的。”在场的人无不为他这种革命家的风范所感动。 
  2. 革命生涯中创造的几个第一:
  ⑴ “第一任”儿童团长
  大革命时期,他是家乡“首任”儿童团长。参加了游击队,是游击队员中年龄最小的。改编为红军后,他第一个被提拔当了班长,又第一批加入了共产党。因为作战勇敢 、且打仗聪明,领导很早就发现并着意培养这棵“苗子”,从班长直接提拔为连指导员,接着又升为营政委、团政委。 
  陈锡联带着三个通讯队去攻打敌人一个前哨连。这个前哨连驻守在山上,下面是班、排,最上面才是连部。按常规的打法,应当是从下往上攻,这样打下来算胜利,打不下来就撤回来。但陈锡联不这样干。他带着人深更半夜悄悄地攀上山顶,先干掉敌人的连部,然后从山上往下打,也就是从敌人的屁股后面打,很快就消灭了无头的敌人的班、排。战斗结束天还没亮。陈锡联所部没有伤亡一人,却活捉了一百多个敌人。这样漂亮的打法,你能想得出来?“小钢炮”(陈锡联的绰号)就是有一套,这样的干部就是要培养提拔。后来不久,陈锡联担任了师政委、师长,成为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师级指挥员。 
  ⑵ 打响了129师抗战第一枪
  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锡联任129师769团团长,他率部打响了129师抗战第一枪,首战即奇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开创了八路军步兵打飞机的先例。 
  ⑶ 新中国第一任重庆市长  
  解放之初,陈锡联作为第三兵团司令员出任新中国第一任重庆市长,尽管只干了十个月,但他在向政务院汇报工作时,令听取汇报的民主人士惊叹不已,史良说:真没想到你这个领兵打仗的,管城市管得也这样好。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炮兵司令员;1955年授衔时,年仅40岁的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最年轻的上将之一,这一系列“第一”、“之最”,构成了陈锡联的传奇人生。 
  3. 文革中所犯的错误与检查
  文革后期,陈锡联最备受质疑、为人诟病之事有三:一是指其与毛远新关系非同一般,被质疑将毛远新奉为辽宁以至东北的“太上皇”;二是辽宁的粮油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陈被戏称“陈三両”(指每人每月限供三両食油);三是取代叶剑英主持军委工作。
  1976年2月2日,中共中央经毛泽东同意以中发[1976]1号文发出通知,内容有二:一是经毛泽东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二是经毛泽东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在叶剑英同志生病期间,由陈锡联同志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那正是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初期,叶剑英多少也受到猜疑,但又未能抓住他什么辫子,毛泽东只好以生病为由让其“休息”,而实际上叶剑英并没有什么大不了而影响工作的病。可是谁来接叶的“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呢?
  “当时,既是军委常委又是政治局委员的人有陈锡联、汪东兴、王洪文,张春桥等人。毛泽东说陈锡联从小参加革命,会打仗,带过兵团,管过炮兵,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就让他管一下吧。中央开会的时候,陈锡联见到毛泽东,毛泽东当时眼睛不好,视力比较差,陈锡联就对毛泽东说:我是陈锡联。毛泽东拉着陈锡联的手说:你要挂帅啊。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又拉着陈锡联的手说:你要挂帅啊。后来政治局开会,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提议。
  “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天,陈锡联在玉泉山向中央写报告,要求不再主持军委的工作,还是请叶帅来主持。华国锋说,你这个报告先不要写,叶帅还要协助我处理国内的事情,军队的事情你还要继续管一下。这样一直到1977年3月中央正式发文件,宣布叶剑英同志的身体已经康复,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今后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由叶剑英同志负责主持,陈锡联协助。
  很多人认为,特别是一些老同志,一致认为:陈锡联的能力,搞好一个军区大抵没有问题,但不足以主持军委工作。
  与毛远新的关系,也让许多人认为有问题。早在1967年1月,毛远新已是黑龙江省临时权力机构“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的负责人,此前,将黑龙江的造反经验传授至吉林延边,其伯父毛泽东本人对此举大为赞赏,批告周恩来:“总理:应当把延边反革命派手中的权力夺过来,请你布署一下。毛远新去延边工作一个月,那里大有起色。他今天去哈尔滨,如尚未走,可找他谈一下”。
  1968年5月8日,中央同意成立辽宁省革委会,在中央的批示中,毛远新列名为副主任,排名第七。经查证档案资料,毛远新被安排至辽宁任职,并非沈阳军区或陈锡联本人主动提出,前于4月22日,陈锡联向中央、中央文革并军委办事组提交“关于筹建辽宁省革命委员会的初步意见(第二次修改稿)”,这是陈锡联关于此问题的最后一个报告,共有三大点意见,提出了省革委会中地方干部、军队干部、群众组织代表的人选,其中完全没有提及到毛远新的名字。
  不过话说回来,中央安排毛远新至辽宁任职,陈锡联当然是求之不得,这与“攀龙附凤”的想法大概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当时即使陈锡联这样高级别的干部,也难以捉摸透北京的所谓“中央精神”,有毛远新这样能直达天庭的人在身边,也就应无走错路之虞。
  陈锡联1973年12月调离沈阳军区,一个月后的翌年1月20日,军委突然任命毛远新为沈阳军区空军政委,不及一月(2月12日),又免前职再任命其为沈阳军区政治委员,后又由中共中央批准增补为军区第三书记,不过,其时李德生已到任军区司令员,这些帐似乎不应算在陈锡联头上。
  至于“陈三两”之绰号(估计是“辽联”和“八三一”派封之)。辽宁是一工业省,城市工业人口众多而农业相当落后,文革前,粮油食品大多由外省调入。文革中,调入困难,造成供应紧张,加之陈锡联为一行伍出身,经济工作从未沾手,很是外行,以此角度思之,由于客观原因他没有做好他所不熟悉的工作,也是情有可原,未可求全责备的。
  实际上,陈锡联很会搞关系,很能团结人,锋芒不尖锐,不显露,很谙熟“中庸之道”。文革结束后,他紧跟华国锋,可好景不长,华国锋倒台,陈锡联做了好多次深刻检查,很诚恳,很感人,然而,更重要的是,陈锡联借用巧妙之法,很快恢复了与老上级邓小平的联系和关系,从而免除了不应有的误解、隔阂及看法,进而免除了可能要遭遇的囹圄之祸。难怪有人说:陈锡联是一个很成熟、聪明绝顶的“两面狐”。
信息图片:
信息视频:
请点击此处欣赏视频:航 天 之 歌
若要停播视频,请右击鼠标,点去“播放”前的“v”即可
对本条信息点评:[非常喜欢] () [颇有教益] () [值得传告] () [感言或指错(见下面“留言评论”)] ()
留言评论:

. 友 情 链 接 ●   流 行 网 站 .

关于我们 | 服务协议 | 免责声明 | 意见建议 | 留言反馈|
Copyright © 2005-2008 www.dangdai.org   ★京ICP备08007071号   ★本网站邮箱:dangdai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