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本站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中心 企业黄页 欣悦商亭
全部信息 | 文学作品 | 写作创作 | 著名作家 | 外国文学 | 艺术精品 | 演艺技艺 | 艺术明星 | 艺术院校 | 科技博览 | 发明专利 | 名著推介 | 人生常识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 >> 文学作品 / 散文
想念汇通古镇的味道(散文)【顾伯冲 朱叶】 我要留言/查看评论
   人气指数: 发布日期:2012-10-8 来源之IP:121.24.121.145 [ 查询 ]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信息内容:

            想念汇通古镇的味道(散文)【顾伯冲 朱叶】

  我们的家乡,是长江入海口北侧的江海平原上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集镇,叫做汇通。她虽然不可与周庄、同里、西塘、乌镇等江南名镇比肩媲美,但在这个长江冲积形成又经几次坍塌,人文历史并不很长的江海平原上,她还是称得上是“老资格”的。
  前些日子,当我们又一次站立在家乡汇通古镇那条由青石板与鹅卵石铺成且被磨得锃亮的小街上,仿佛觉得自己是个坐标——这里的不远处便是滔滔江水与浩瀚黄海的交汇点;同时,又隐约觉得此刻站在时间的岔口,这座让多少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引以为豪,让多少从这里走出去的游子梦牵魂绕的古镇,今天就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正在人们无奈的目光中渐行渐远。
  汇通,只听名字,就知道含有“融会贯通”之意。这个读来晓畅而又富于诗意的镇名,与其说是先辈们的美好心愿,倒不如说是大自然的恩赐。早在300多年前,位于水路枢纽上的这里,不断有南来北往的船只靠岸停歇,当地农民和商贩拿着行船者的必需品或时令果蔬随行就市,于是,开始出现了小集镇的雏形。到了清乾隆年间,当时的海门直隶厅在这儿组织开挖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河道,名汇通河,它既是水运的主航道,又兼排水泄洪的功能,四周的水系都汇入这条河流。汇通古镇是汇通河上唯一穿街而过的集镇,故由此得名。当年苏中重镇掘港、金沙、余西、袁灶一带的很多老百姓都是通过汇通河南下,到上海、苏州等地探亲访友、谋生创业。
  河道,是汇通古镇的命脉,船帆则是汇通镇的希冀。汇通河贯通南北,两侧与之相衔接,还有几条横河笔直地伸向远方,形成了一个“丰”字形。当年,沿河而建的街道上,各地来的客商在此落户,饭店、茶馆、客栈、中药店、京南货店、京广货店、染布店、米行、典当等店铺鳞次栉比。屋檐上,整齐的瓦当镌刻着古镇人家的满心欢喜和心中祈愿:风调雨顺、龙凤呈祥、福寿安康……在此之外,河面上还由密集而粗壮的木桩撑起了一排白墙灰瓦的河房。风和日丽时,河房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若隐若现,一个写意的乡村“水镇”浑然天成。随着集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商户们集资在汇通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木桥,两边竖有护栏,栏杆中央书刻“汇津桥”三字。桥的两头,即是小镇最为繁华的地方了。到咸丰三年(1853年)春天,太平天国起义军兵临南京城下,为了逃避战乱,许多江南商人、地主和乡绅等带着家小、银两,纷纷来到苏北投亲求生,有的还在当地置地购房,重操买卖旧业。一时间,小镇的人气骤然兴旺了很多,成为了海门西部地区的商贸、交通、文化中心。据说,每天早市高潮,十里开外都能听到这儿鼎沸的人声。
  当年的汇通河,河水清澈见底,鱼肥蟹壮,两岸遍植各种树木,行船经过,芦苇摇曳,清香四溢。岸上,灰砖砌就的矮墙的墙脊上爬满丝瓜、南瓜秧,瓜秧上盛开着黄花,花蕊中盘桓着蜜蜂。集镇的喧嚷与乡野的淡定交织在一起。
  人流量大了,有钱人多了,僧侣们大概也看到了这是一个弘法或谋生的好地方,便在汇通河的西侧建了一座东狱庙。有庙房三排,共计房屋十三间,正殿供奉东狱大帝的木雕立体像,两边有关帝、王灵官、财神、送子观音等泥塑立体像,一度香火很旺。1916年以后,东狱庙腾出部分房屋,办了一个初级小学,现代科学文明在这里泛起了曙光。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儿由于位置特殊,成了新四军和日军拉锯的一个中心地带,各种民间组织、帮派势力、三教九流随之也在这里登场。小时候,常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托着腮帮听老人讲起那时发生的一切,既有英雄壮举,也有风流轶事,更多的是市井传奇。由于时隔较长,大多故事已经没有印象了,惟有新四军巧除一个陆姓强盗的事儿至今还比较清晰,因为那个“江湖大盗”曾住在老家宅子的邻近。当时听后,不觉一身冷汗,连续几夜在恶梦中惊醒。
  历史总是裹挟着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而又激荡而去。汇通古镇,在这浪潮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饱蘸着祖先的喜乐,蕴涵着数百年的云烟。
  它因水运兴而兴,因水运衰而衰。时代在发展,随着船舶主航道的改道和交通方式的剧变,过去一度繁华的汇通开始慢慢地冷清了。交通上的劣势,使古镇既难以吸引外面的宾客进来,也难以带来现代城市文明的输入。不过,小镇深处,流水犹在,小桥犹在,泊在岸边的船只犹在,鳞次栉比的河房犹在,还守望着往日的那份繁华与荣光。街头上,招揽顾客的幌子依然古朴,挂在檐角的灯笼依然醒目。这里,仍然保留着古石板路、传统民居、古井等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以及各类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等。夏秋两季,每当夜幕还未降临,成群的孩子用木桶一桶桶地吊起河水,将汇津桥的桥面冲洗一新,摆好椅凳,以便让大人们晚上聚集在此,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一场神侃或自娱自乐的节目结束,已是“曲终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欢乐的小孩嬉戏在月华如水的小街幽巷,四处飞窜、一闪一闪的萤火虫,成为了他们不时抬眼追望和跃跃欲试的动机。
  上世纪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风潮中,一些传统的工艺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被割掉,老字号的店铺纷纷被迫打烊关门,珍贵的文物大多不复存在,现在能看到的仅仅是很少一部分。再后来,市场经济的波起浪涌,小镇原住民逐步流失,不只是物质遗产的消失,饮食、风俗、手工艺品等非物质遗产同样受到威胁。一座历史古镇就此开始衰落了,令人扼腕,热热闹闹的过去成为了一种梦境。
  从汇通古镇的变迁,联想到前些年在旧城改造的热潮中一条条老街“旧貌换新颜”,联想到时下有些地方在一轮轮“大跃进”式的开发中,千年古城、特色古镇从此只能躺在“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教科书里时,不禁为那些出名或不出名的乡村古镇的命运担忧起来!
  还好,小镇的小街还在,窄而长,幽幽的黑,仿佛能通向时间的深处。她诉说着历久弥新的故事,诠释着小镇人的性格和灵魂。当我们面对现实诉说的时候,小镇总是默默地站在我们的身后,以其深厚的蕴藏,成为我们认知的参照,并时时提醒着我们,让我们知道自己站在什么位置、要走向什么方向,知道今天的创造的意义之所在。是啊,乡村古镇的一砖一瓦一枝一叶,都浸透着每个在这里笑过哭过的人的悠悠情怀。它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又有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是当地民间文化的摇篮,也是人类聚居文化的样板。
  家乡的朋友告诉我,小镇所在的工业园区正面临着又一轮的区划调整,新的蓝图正在描绘之中。这是好消息啊!真希望在新一轮的开发蓝图里,她凸显的不仅是土地价值,更有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文化史、文明史。有哲人也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最终意义不是地域的,而是文化的。汇通古镇啊,但愿你的明天更加美好!
  相信,这并不是我们诗意的遐想。 
信息图片:
信息视频:
请点击此处欣赏视频:航 天 之 歌
若要停播视频,请右击鼠标,点去“播放”前的“v”即可
对本条信息点评:[非常喜欢] () [颇有教益] () [值得传告] () [感言或指错(见下面“留言评论”)] ()
留言评论:

. 友 情 链 接 ●   流 行 网 站 .

关于我们 | 服务协议 | 免责声明 | 意见建议 | 留言反馈|
Copyright © 2005-2008 www.dangdai.org   ★京ICP备08007071号   ★本网站邮箱:dangdai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