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本站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中心 企业黄页 欣悦商亭
全部信息 | 文学作品 | 写作创作 | 著名作家 | 外国文学 | 艺术精品 | 演艺技艺 | 艺术明星 | 艺术院校 | 科技博览 | 发明专利 | 名著推介 | 人生常识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 >> 文学作品 / 散文
有地“一亩三”(散文)【虞金星】 我要留言/查看评论
   人气指数: 发布日期:2013-3-12 来源之IP:121.24.46.125 [ 查询 ]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信息内容:

            有地“一亩三”(散文)【虞金星】

  今日立春。古代汉语的解释里,它代表的是春天的开始,是过去许多人家开始盘算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时刻。
  “立春”节气第一天,既是春季的第一天,也是四季的第一天。仰天时,俯地利,人间的农人,在这一天放眼一年——这就是俗语所说,“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在一个数千年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这个日子曾经被寄寓最多期待。历代王朝的重农传统,催生出了祭祀与“亲耕”的仪礼。每年开春,皇帝就要例行“亲耕”。据说到明清时,皇帝“亲耕”的“自留地”面积确定为一亩三分。这“一亩三分地”,即是整个天下亿万亩的象征。帝王在立春时节“躬耕”陇亩,就是垂范天下,提醒老百姓抢农时、重农事,多产粮食。
  不过,中国农民对土地本能的认识,显然远远深于这些封建帝王的想象。在后来的岁月里,在民间的精播细种中,“一亩三分地”早已脱离了家天下的窠臼,成为农民对土地最朴实的情感——那就是自家的根底与责任。
  立春时节的“一亩三分地”,经历了岁月流转,从一个一人独有的词汇,变成了人人享有的日常词汇。历史遗弃了它作为皇家私有的象征意义,转而渐渐成为利益与责任的代称。
  随着时代的变迁,“立春”作为传统节日、礼仪的一部分,已逐渐淡化,但它所曾传达的,人们对起点的重视、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却永远不会从公众的期待里消逝,乃至于因立春而来的“一亩三分地”,在当代的语境里,依然可以是个鲜活的词语。从农业的根系里生长起来的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的,除了一种传承的亲切,或更有几分“守土有责”的体会。
  踏实的种田人,抬头看天须臾不会忘,埋头耕耘更不曾懈怠。离了“汗滴禾下土”的付出,无论怎样知风知雨,也难免少收成、饿肚子。这块大田地的收成,离不开每个人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上的全情耕耘。对“社会”这块大田地而言,每个人的“一亩三分地”,与其说指的是利益,不如说指的是责任。
  人在社会中,彼此之间的磨合、适应与约定,使每个人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身份。这种身份,或许是长期的,或许是暂时的;或许是个教书育人的老师,或许是个运营交通的司乘,或许是个代行公共职能的公务人员……这些社会身份所对应的职责,就是受约而定的“一亩三分地”。耕好它,是守约,是职业道德所系;耕不好,失了约,免不得要换人来耕。
  总有一些人,能让我们对“守土有责”分外生出一重敬意。保乘客安全的客车司机吴斌,护学生避开险境的中学教师张丽莉……最近一位,是湖南的小学校长杨建一,他为阻止进校园行凶的歹徒遇难。面对他们,语词都显得苍白贫乏,公众只能一遍遍用被用滥了的“最美”赞美。可以猜想,在最平淡的日子里,他们一定也恪守着自己的职责——在“守土有责”最极端的情境中,他们已经给出了最坚定、近乎本能的答案。
  而另外一些时候,出门办事遇到左右推诿,渴望真相却只等到黄雀杳杳,我们又不免对“守土有责”更多一重感叹。如今,插秧种苗的一亩三分地缺了“守土有责”,或许只是歉收,社会的“一亩三分地”缺了“守土有责”,就简直是有害了——害了实实在在的人与事,更坏了风气,损了信心。失了约的社会,谁能喂饱自己对未来有所期待的心灵?
  真把手边的地耕深种好,秋天未必不会是个丰收的季节。这秋天的事,还得从立春看起,不宜迟。
信息图片:
信息视频:
请点击此处欣赏视频:航 天 之 歌
若要停播视频,请右击鼠标,点去“播放”前的“v”即可
对本条信息点评:[非常喜欢] () [颇有教益] () [值得传告] () [感言或指错(见下面“留言评论”)] ()
留言评论:

. 友 情 链 接 ●   流 行 网 站 .

关于我们 | 服务协议 | 免责声明 | 意见建议 | 留言反馈|
Copyright © 2005-2008 www.dangdai.org   ★京ICP备08007071号   ★本网站邮箱:dangdai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