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本站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中心 企业黄页 欣悦商亭
全部信息 | 文学作品 | 写作创作 | 著名作家 | 外国文学 | 艺术精品 | 演艺技艺 | 艺术明星 | 艺术院校 | 科技博览 | 发明专利 | 名著推介 | 人生常识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 >> 文学作品 / 史料文学
最浓最深天山情(史料文学)【王北会】 我要留言/查看评论
   人气指数: 发布日期:2013-5-21 来源之IP:120.9.153.5 [ 查询 ]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广告位招租!
信息内容:

            最浓最深天山情(史料文学)【王北会】

  今年5月19日,如果父亲还活着,就是一百周岁了。
  父亲王恩茂的名字总是和新疆连在一起。自1949年10月二军(由359旅改编)入疆的那一天起,父亲就把这里当作了他的故乡,把这里的各民族人民当成了他的兄弟姐妹和父老乡亲,把这块土地当做他终身奉献的地方。母亲回忆说“在二军首次开进新疆重镇喀什时,满街的维吾尔族老乡,穿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向部队涌来, 有的高呼口号,有的弹琴击鼓,像过盛大的节日一样高兴。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热泪盈眶,将右手放在胸前,频频向我们施礼,不停地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父亲和母亲被眼前的场面深深地震动了。从此,父亲在他视为故乡的新疆和各族人民战斗、工作、生活了四十多年。
  父亲能用简单的维语与人交谈,这是父亲从五十年代进疆早期就每天坚持半个小时学习维语的收获,当时他已经年近四十了,这一点让父亲受益无穷,使他能与新疆各族群众亲密无间。记得六十年代,一次周末父亲去一位新婚不久的维吾尔族司机艾山家里,一进门父亲就大声喊着艾山的名字,当艾山把新娘介绍给父亲后,父亲改用维语交谈,谈话间错把艾山的新娘说成艾山的岳母,艾山笑着纠正父亲的维语,父亲忙给新娘道歉,大家笑成一团。
  1955年秋天7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农库尔班·吐鲁木从一个只有一把破水壶的雇农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获得了大丰收。他打了上百斤馕,晒了杏干,挑了最好的哈密瓜想要骑着毛驴上北京去看毛主席。1957年春,父亲在南疆下乡一个半月,路过库尔班·吐鲁木老人的家乡于田县,一位十二三岁的维族女孩远远跑来挡住了车,父亲停下车问她有什么事情,她说她父亲库尔班·吐鲁木听说王书记来了叫她一定要把王书记接到家里。库尔班·吐鲁木向父亲展示他的粮食、土地和房屋,告诉父亲他感谢毛主席给他带来的幸福生活,他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见毛主席,见到毛主席他死也心甘。父亲被深深地感动了,告诉库尔班·吐鲁木老人骑着毛驴上北京时间太长,哈密瓜还没到北京就会坏了,答应老人有机会一定让他到北京去。1958年6月父亲安排库尔班·吐鲁木加入劳动模范北京参观团到了北京,老人见到了毛主席,并当场向毛主席献了礼物。毛主席亲切和他握手,他很久也舍不得松开,留下了一个新疆人民和领袖心连心的珍贵历史镜头和一段传遍天山南北的动人故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的道路基本上都是碎石路面。父亲经常乘坐一辆普通的苏式吉普车,只带一位警卫员和一位秘书,在南北疆跑。在调查研究中他和农民一起劳动,一起啃干馕,每逢晚间村民们“偎郎”(跳舞),他坚持从头看到尾,秘书和警卫员都困倦得不行了,他要他们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振作精神看到底。舞会结束后,他还要看文件,写东西,经常忙到深夜一两点。
  自1969年离开新疆后,父亲无论在哪里都时刻关注着新疆,他与新疆各族人民的联系从未中断。父亲挂念着新疆和新疆人民,也被新疆人民挂念着。1973年秋,有两位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老人,行程3600多公里背着哈密瓜来安徽芜湖看望父亲。母亲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他们像久别的亲人一样,双手紧紧握着恩茂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讲述他们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对恩茂的思念。望着老人那淳朴的面容和闪着泪花的眼睛,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恩茂声音颤抖地对老人说:‘感谢你们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看望身处逆境的我,真太不容易了,新疆的人民群众真是太好了。形势会好起来的,你们会有好日子的。回去请代我向乡亲们问好。’老人听了这番话,又一次紧握恩茂的手,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我们。”
  1981年新疆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向中央建议已在吉林省任省委书记的父亲重返新疆主持工作,10月中央决定任命父亲为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父亲到任时,喀什市刚发生了维族和汉族冲突的“10·30”事件,父亲听取汇报后立即指出,新疆的各族人民是好的,我相信喀什的各族干部和群众是能够处理好“10·30”事件的。当父亲的话传到喀什时,集结在艾提朶尔广场的群众听到老书记回来了都非常高兴,他们说:“老书记回来了,他是相信我们的,我们更相信他。走啊,回家去,不要再闹了。”这场风波很快就被平息了。重返新疆后不久,已68岁的父亲就和时任自治区副主席的阿不冬尼亚孜各自带着警卫员和秘书一行六人两部吉普车,没有警车,到南疆的各地农村视察了近一个月。路过1957年父亲到过的于田县时,父亲随机走进了一户农民家,看到这家农民的生活还和“文革”前一样,父亲流泪了,沉重地对阿不冬尼亚孜说:“解放三十多年了,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生活,我们怎么对得起老百姓啊!”在视察中父亲见到一位维族老人,告诉父亲“文革”中他因为保王恩茂挨过斗,胡子也被拔光了。父亲问他有没有见过王恩茂,他说没见过。父亲问为什么没见过还保他,他说王恩茂为我们做好事我为什么不保。阿不冬尼亚孜告诉他,王恩茂就在你眼前,此时父亲和老人都止不住流下了热泪。
  爷爷是土地革命时期江西革命老区的老赤卫队员,把三个儿子献给了革命。1966年爷爷病重,父亲接他到新疆治疗,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想落叶归根,回江西永新老家。父亲反复劝说爷爷都没有用,直到父亲说要为新疆人民服务到底,新疆就是我的家乡,将来死后也埋在新疆,埋在您的身旁。听了父亲的这番话,爷爷终于同意了父亲的意见,去世后埋在了新疆。弟弟北新在“文革”中死于非命,埋在了爷爷身旁。1981年父亲在重返新疆后的第一次千人干部大会上对大家讲述了这件事,表示要实现对爷爷许下的诺言,为新疆人民奉献终身,使一些当时不安心在新疆工作的汉族干部坚定了坚守边疆的信念。
  我两岁随父亲进疆,除在南京、长春工作了几年外,其余时间都是在新疆上学、当兵、生活。我曾一度因工作不顺心产生了调离新疆的念头,想通过父亲的关系和影响解决,父亲严肃地批评我说,新疆是个好地方,你的爷爷和弟弟都埋在新疆,我死以后也要埋在新疆。我们要求别人艰苦奋斗扎根边疆,如果我们不带头,还怎么能说服和教育别人。在父亲的教育和鼓励下,我决心在这里工作生活一辈子。我的儿子2000年军校毕业,战友和同事已经答应可以留在驻京部队工作,儿子很犹豫。我拿不定主意把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亲自给我儿子打电话做工作。他说还是回新疆吧,我们一家三代从军,再三代守边,这样多好多光荣啊。于是我的儿子又回到新疆部队服役,继续把青春年华奉献给前辈们难舍难弃的西北边陲。
  如今,父亲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永远和他热爱的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永远和他热爱的新疆人民在一起。这里有许许多多和他一起进军新疆,献身新疆的359旅将士;有和他休戚与共的各族人民;有长眠于天山脚下的父亲,儿子;更有他奉献一生的新疆梦想。
信息图片:
信息视频:
请点击此处欣赏视频:航 天 之 歌
若要停播视频,请右击鼠标,点去“播放”前的“v”即可
对本条信息点评:[非常喜欢] () [颇有教益] () [值得传告] () [感言或指错(见下面“留言评论”)] ()
留言评论:

. 友 情 链 接 ●   流 行 网 站 .

关于我们 | 服务协议 | 免责声明 | 意见建议 | 留言反馈|
Copyright © 2005-2008 www.dangdai.org   ★京ICP备08007071号   ★本网站邮箱:dangdaiw@163.com